改革是推动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,根本要靠深化改革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,十年来,我国农村改革再出发,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,不断深化农村改革,激发农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发展活力,为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多年来,我省扎实推进农村各项改革,取得较好成效。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,稳妥推进承包地二轮延包试点,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两项试点,全省农村集体经济不断提质增效;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持续发展壮大,农业社会化服务日益成熟;完善制度方法,用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和集体“三资”管理监测平台,规范管理集体“三资”,推进流转交易,盘活农村资产资源……各项改革创新举措源源不断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释放新活力、注入新动能,促进了粮食增产、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。
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
“我们合作社与山西晋太晋思源制粉有限公司签订小麦供应合同4年啦,公司每年以每公斤高出市场价0.05元到0.1元的价格收购我们的小麦。对方给的价格高,所以我们收购农户的小麦价格也高。现在小麦收购市场价是一公斤2.3元,我们合作社的收购价在2.4元—2.44元之间,而且是当场结算,所以农户都愿意把麦子送到我们这里出售。西祁村这个收购点小一点,一天结算60多万元,其他的收购点平均每天结算100多万元,多的时候200多万元。”
这几天,小麦收获刚刚结束,平陆县祥宁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建喜忙得脚不沾地,在不同的收购点来回穿梭。
部官镇郑沟村村民袁守申很快就领到了自己的2.7万元小麦销售款,笑得合不拢嘴:“我家一共种了四五十亩小麦,自从加入合作社,种粮省心还有钱赚,心里可踏实了。”
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。农民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为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连线架桥,实现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。
实践中,我省以内强素质、外强能力为重点,坚持数质并举抓规范,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,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。2023年,提升规范管理、开展示范创建、加大资金支持,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。印发《“千员带万社”行动方案》,选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,共录入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名录库2526名。积极宣传推广家庭农场“随手记”记账软件,利用中央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资金支持省级示范家庭农场,利用省级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持示范县整县培育发展家庭农场,不断探索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。
随着各项措施的扎实落实,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。截至2023年底,全省共有农民合作社9.4万个、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管理的家庭农场5.9万家、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4.2万个,带动农民、连接市场、引领发展。
临猗县推广“党支部领办合作社”“经营主体联合发展”“农文旅融合发展”等多元化发展模式,村党支部带头领办60个合作社,实现了村集体与合作社合作共赢。成立农民合作社联合社8家,实现了行业性、跨区域合作,其中王万保果品合作社联合社共有成员39家,带动辐射1万多农户。
农业社会化服务日益成熟
围绕“谁来种地、如何种好地”的时代命题,我省把农业生产托管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推方式,强化政策创设、村集体参与、试点先行、典型引领、利益联结,创新模式和组织形式,发展多层次多类型专业化服务,不断挖掘农业生产动力,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。
坚持先立后破、坚持市场主导,规范行业指导、强化法治保障,省人大出台全国首个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条例,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《关于深化农业生产托管的指导意见》,省农业农村厅印发《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》等,确保农业生产托管高起点规划、规范化运作、高质量发展。
2023年,我省农业生产托管面积超3300万亩,稳定服务小农户310万户。其中粮食托管面积占到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67%、涉及全省承包户的60%。全省采用直接或间接方式参与托管服务的村集体经济组织1500多个。先后有10个典型做法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。总结推广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+农户”“服务主体+农村集体经济组织+农户”等多种组织形式,利用“保底”“入股”“保底+分红”“服务+订单”等利益联结方式,形成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。长治市保险赋能、联盟式、数字化推进农业生产托管多次得到农业农村部表扬。
农业社会化服务为粮食生产带来新气象。“线上交易,线下服务”数字化农服模式,每亩可实现节本增收100元以上。在用好中国农服平台基础上,有18个县(市、区)探索搭建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化调度管理平台。稷山县的服务平台,纳入各类服务主体1844家,将产前、产中、产后全产业链服务资源整合在一起,用大数据协助服务工作。板枣产业通过专业服务,2023年价格达到15元/斤,比2020年提高3元/斤,产值达到10.8亿元,带动就业1.2万人。
2022年,省财政投入1亿元在15个县开展“机田证”一体化试点县,探索集成要素、高效托管新路子,建设了一批集先进技术装备优势、高标准农田规模化生产优势、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优势为一体的示范项目。小麦种植补充保险等20个“托管险”产品,探索建立“农业生产托管+保险”金融助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全流程风险保障体系。
“以前小农户种收粮食,能省的环节就省了。托管后,通过机播、机收、秸秆还田、深松深耕、旋地、烘干等专业化服务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。托管前土地分散,农机手开着农机到处跑,作业效率低、利润低;托管后,土地变零为整,实现了集中连片作业,节约了成本、提高了效益。”长治市屯留区王公庄村佳佳润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靳水泉如是说。
村级集体经济持续提质增效
曾经荒废的老房子,摇身一变成为样板民宿;荒沟、荒滩变成鱼肥蟹美的经营用地,村民每年能拿到分红;闲置的宅基地成为村史馆……这几年,乡村发展的新业态正在悄然拓宽着村民的增收路,大变样的小村子,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回乡就业、创业。2023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77元,增长8.3%,增幅高于全国、高于城镇居民。
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过程中,我省紧紧围绕赋予农民更充分的财产权益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,扎实做好确权、稳步推进赋权、有序实现活权,全省农村集体经济持续提质增效。
积极探索资源发包、物业出租、资产参股等多样化发展途径,鼓励村村联合、村企联合、抱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,因地制宜探索文旅康养、生产服务等发展方式,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财产权利多种实现形式,坚持集体发展与成员增收兼顾,农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不断增强。
阳泉市正在加速成为改革促乡村全面振兴的市域样板。2023年,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9亿元,其中经营性收入达到5.44亿元,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村基本消除。平定县东回镇、郊区旧街乡成为全省仅有的两个国家级整乡镇试点。平定县鹊山村入选全国首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。盂县持续强化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监管体系建设,全县违规开支、基层信访出现了“双下降”,集体收入、群众满意度实现了“双提高”;农村集体资产总额达到35.46亿元,累计实现按股分红3265.26万元,惠及6839户集体成员。
2023年,太原市年收入30万元、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分别达到87.9%、63.8%,均为全省第一。万柏林区被确定为全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试点,制定了“十备六审三把关”工作机制,有力有效推动农村产权交易“应进尽进”。截至目前,在省平台公开交易58笔,成交金额6446.34万元,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。
今年,我省继续实施集体经济壮大工程,结合“千万工程”示范创建,培育打造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村300个以上、30万元以上村2500个左右。同时,完成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省试点任务,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机制。
盛夏时节,万物丰茂。三晋沃野,生机盎然,田间苞谷正旺,处处瓜果飘香。让我们继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,奋力书写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。